總瀏覽量----破10萬我就去慶祝

2011年5月31日

武俠小說名詞解釋:「牙籤」和「角子」

大家好,又到了《杳杳寒山道》的奇特名詞解釋時間(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人,請先看過此文)。

今天要談的,是「牙籤」和「角子」。

你一定會想,牙籤有什麼好談的?平常大家不都在用嗎?

可是你知道,中國歷史上,牙籤是何時才出現,被古人使用的嗎?
「牙籤」一詞出現在《杳杳寒山道》卷一的p246,楊果在中興幫時,享用了一頓大戰後美好的晚飯;而餐桌上除了各色琳瑯滿目的佳餚外,還有「柳枝削成的牙籤」。

當年下筆時,我忍不住想,搞不好我還是歷來所有武俠小說作家中,唯一提到主角飯後用牙籤剔牙的呢!難道古人都不注重衛生保健的嗎?

那可不見得。根據網站上的資料,牙籤最早起源於印度佛教,佛陀在講道時,由於受不了弟子們的口臭,遂建議大家削樹枝或木片清潔牙齒。

後來牙籤傳入中國,何時出現已不可考,但文獻中首次記載了最早使用牙籤的人,居然是三國時第一英雄曹操,所謂「曹公器物有剔齒纖」是也(引自殷登國的《東西文物趣談》,2006年雲龍出版)。

到了唐宋時期,牙籤的使用已相當普遍。尋常人家多使用竹片或柳枝製的牙籤;當然若是權貴人家,就會在牙籤材料上下功夫,比方說使用象牙製的牙籤(在現代大概會被抓~),或老虎鬍鬚製的牙籤(不過為了製這個去打老虎,要是被虎吃了,那可真是划不來……)。

相比之下,下層社會的窮苦大眾別說象牙籤、虎鬚籤,連柳枝牙籤都未必用得起,只能在茶餘飯後,從草蓆裡抽根細草剔牙(至於如此細的小草要怎麼剔,我就不知道了……)。

回到《杳杳寒山道》,看過卷一的讀者們,該都對中興幫建築的壯麗印象深刻;然而,從楊果在幫內借宿用餐,所使用的柳枝牙籤看來,幫主(書中均稱「掌門小姐」,這是幫眾為免將她和她已逝的爹藍蕭蕭都稱為「藍幫主」而混淆)藍小雯還算持幫儉素,並未雕製華貴的牙籤(以中興幫的財力,要豪侈是絕對可以的),而是提供來客尋常人家用的牙籤。這小小的一筆,或也可窺得這位年少女掌門尊貴威嚴下的真性情。

~~~~~~~~~~
接下來,我們來談到「角子」。
這裡的「角子」,指的可不是吃角子老虎,而是古代的水餃

水餃在古代,又稱為餛飩、扁食、餑餑,但大多數時候都叫做「角子」或「角兒」。現代人除非是文史方面的學者,很少有人知道水餃=角子的,以致於當初我在二校稿《杳杳寒山道》時,還看到出版社編輯的眉批,問我是不是把「餃」錯寫成「角」了……令我哭笑不得的連忙解釋,五代十國時,人們就是把水餃叫成「角子」,不是我寫錯。

「角子」一詞,出現在《杳杳寒山道》卷三p33-35,楊果、魏子儀、徐若霜、芳兒和畢帆揚在終南山上魏子儀的家圍桌吃晚飯,負責下廚的,正是楊果和徐若霜這對靈魂伴侶。

「角子」作為食物,起源於東漢,到了南北朝時,被稱為「偃月形餛飩(我在小說裡怕讀者看不懂「角子」是什麼,因此特別形容它是「弦月狀物」,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聯想~);唐代時,人們已有普遍吃角子的習慣;到了宋元時期,更進一步發展出多樣化的角子,什麼水晶角子、煎角子、蒔蘿角兒等等。

明清時,角子因其音近「交」,有「更歲交子」的含義,因此成為春節時的賀歲食品,慶祝又平安過了一年,迎向新的來年。尤其在北方,家家戶戶都包角子;有錢人家還在某些角子裡包錢幣,吃到包錢的角子,就代表你一整年會順心如意──這項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。

說來好笑,楊果由於出身前吳王室,平時根本沒機會下廚,更別提包角子了。在由王公貴戚慢慢轉為江湖人的過程中,對他而言,最難適應的,就是居家飲食要自行料理這回事(笑):從卷二的和魏子儀、徐若霜及芳兒比賽洗碗,向徐若霜學作菜,到卷三終於勉強弄出盤水煮角子,還真是不容易啊!只不過,人家徐若霜包的角子整齊精緻,而他包的卻「歪七扭八,餡料半散」,一端上桌,頓時笑翻了在場所有人。

相對於魏子儀和畢帆揚都懂得料理三餐,楊果啊!身為江湖人,你還得再學著點呢!

這次的角子笑談,也無意間譜出了終南山上一段意想不到的戀曲。究竟是哪兩個人在這頓晚餐裡戀情公開(透過角子),嚇到了其他人,就請還未看到卷三的讀者加把勁了。

閒逸齋主人莫凡 筆100.5.31. 9:39am.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